出品|虎嗅商业消费组

作者|柳柳

编辑|苗正卿

题图|视觉中国


“40亿美元,60%股权。”

 

总部位于西雅图的星巴克,终于做出了决定:让养育了26年的“中国业务”,出嫁。

 

11月4日,星巴克官方发布公告,宣布将中国业务60%股权以40亿美元出售给博裕资本,双方成立合资企业。位于西雅图的星巴克全球总部将保留中国业务40%股权并继续作为品牌和知识产权所有者。

 

虎嗅独家获悉,这一交易,将于星巴克2026财年第二季度前完成。而截至这笔交易完成前的“数月”,星巴克中国依然向“西雅图”(星巴克全球总部所在地)汇报,星巴克中国的管理班子、运转体系会保持不变。

 

有消息人士告诉虎嗅,博裕与星巴克的交易,此前交涉近一年。期间,博裕方不仅前往西雅图与星巴克集团管理层、董事会核心成员进行交流,相关人士还拜访了星巴克传奇CEO舒尔茨。博裕也多次和星巴克中国的核心班底进行交流,并了解星巴克中国的实际业务以及管理层的思考。

 

根据虎嗅掌握的关键信息显示,在博裕和星巴克交易彻底完成前,星巴克中国将会延续过去十余个月的基础体系——在2025年1月星巴克中国关键人物、曾任星巴克中国董事长、CEO的王静瑛退休后,刘文娟成为星巴克中国CEO并成为这个业务板块的一号位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刘文娟“继承”了王静瑛在星巴克集团中“决策小组”的席位(星巴克全球业务的决策team,王静瑛长期获得了一个关键席位);但和王静瑛曾出任星巴克中国董事长不同,这一职位在王静瑛退休后并未“延续设立”。这一方面突显了王静瑛对于星巴克中国的历史重要性,也体现出了在星巴克全球决策圈心智上微妙的差异:像一个暗示一样,对于中国业务,要做出一些调整了。

 

可以确认的是,在未来几个月里,刘文娟将会继续向“西雅图”汇报,并在星巴克全球“决策小组”中发挥作用。但博裕的交易完成后,这一模式可能会发生关键性改变。

 

有消息人士认为,西雅图对于星巴克中国的影响,在王静瑛掌舵的中后期已经“逐渐减弱”,中国业务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自由度和空间。随着博裕成为星巴克中国大股东,西雅图的影响力可能会降至更低。随之而来的将是更为自由、拥有独立决策权的中国班底——而既有的星巴克中国团队能否保留其中,尚未可知。

 

但从业绩上看,刘文娟独立担任CEO的近一年时间,星巴克中国的业绩是明显上升的。2025全财年收入达到31.05亿美元,同比增长5%。第四季度门店经营利润率始终保持在健康的两位数水平,经营利润与利润率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环比提升。可以说,星巴克中国的业绩增长势头近年趋缓,但今年以来呈现重回增长趋势。

 

虎嗅研究并与多位知情人士交流后发现,刘文娟对于星巴克中国的改革动作主要基于三个维度:


  • 在产品上,她推崇“硬核创新”,对于0糖、非咖饮品等更符合市场热度的品类极度重视,并亲自抓核心产品项目;

  • 在价格上,她倾向于对星巴克固有的价格心智做出动态调整,尤其是针对下午茶时段、傍晚时段,在外卖大战这一外因作用下,她谨慎而巧妙地踏入了一些新的价格带;

  • 在门店上,她对于经营不善门店进行了诊治,并把开店触角向相对下沉的市场和年轻人新兴场景聚焦。


有知情人士直言,如果保持星巴克原本的体系(未出售中国业务股权),假以时日,以刘文娟的思路,星巴克中国可能会迎来业绩的稳增型复苏。

 

但博裕的野心显然更大。

 

在11月4日,星巴克也公布了博裕入股后的“远景”: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万家。而截至2025财年底,星巴克中国门店数达8011家。

 

这也引发了一个新思考:现有的星巴克中国管理班子、思路,是否契合新大股东的“2万店”野心。当然,博裕和星巴克都没有给2万店设定一个完成时间,但考虑到博裕曾投资了蜜雪冰城、塞尚乳业(瑞幸供应商),它对于中国咖啡、茶饮市场的“速度取胜、规模取胜”一定印象深刻。大概率,它不可能默许“过去的速度”——26年间开了8000家店。


数据来源,星巴克财报,虎嗅注:2024财年Q1为2023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


买主博裕投资是谁?

 

过去几个月,多家资本机构和互联网大厂,都传出要“收购星巴克中国”。

 

有头部互联网大厂相关人士告诉虎嗅,当时它们并未对星巴克中国报价,却被传出“兴趣”,他们认为这是一种“投资标的惯用的抬价方式”。

 

有知情人士认为,博裕之所以可以成功入股星巴克中国,核心因素有二:其一是博裕本身的投资版图中涵盖了多个咖啡茶饮相关项目,对中国咖啡市场足够熟悉;其二是博裕给出了当下星巴克中国可以拿到的“最好报价”。

 

该人士透露,这个报价中除了资金部分外,还包括了对于星巴克中国既有文化、体系、模式的“尊重”。“可能在交易完成后,星巴克中国原班子并不会发生大规模变化,会有一个稳定过渡周期。”

 

我们有必要把视角先聚焦在博裕身上。目前,博裕管理着总募集规模为近百亿美金的美元基金,主要LP包括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以及李嘉诚基金会等。而在星巴克正式官宣之前的10月底,就有知情人士称,博裕的出价,已击败其他对手。另有媒体报道称,为支持博裕完成这笔巨额收购,可能还有中国互联网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(LP)出资助力。

 

博裕此前拥有诸多成功操盘经验,这给星巴克中国重返巅峰增加了更多筹码。博裕已投项目包括阿里、美团、小红书、SHEIN、宁德时代、微众银行、极兔速递、网易云音乐、蔚来汽车……根据Preqin的统计数据,博裕的历史基金净内部收益率(IRR)稳定在25%以上,超过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平均15%的水平。在蔚来汽车项目上,博裕得到过约4倍的投资回报。

 

而在这次投资入股出现后,人们对“博裕系”和星巴克中国最大的联想是蜜雪冰城、SKP以及塞尚乳业。

 

天眼查数据显示,2022年,塞尚乳业曾获得博裕融资。而塞尚乳业,是国内乳品深加工领域的“独角兽”,也曾是瑞幸咖啡“酱香拿铁”厚奶的供应商。目前,塞尚乳业的第二大股东仍是博裕四期(厦门)股权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。

 

有分析人士认为,博裕所投资的塞尚乳业,通过给瑞幸供货,实际上已经深入到中国咖啡产业之中。星巴克中国很可能与这些新的合作伙伴加大对供应链端发力的力度。这可能带来的变化是,星巴克中国的降本以及价格带调整。

 

而蜜雪冰城的“加盟”模式,对于星巴克中国而言,也是一个“半遮半掩”的未来选项。虎嗅了解到,在入股案出现前,星巴克中国内部已经有关于加盟模式的探讨。如果2万店的目标想在未来几年迅速实现,加盟显然是星巴克的必经之路。而蜜雪冰城的加盟体系、管理体系,某种程度上,可以给很多试图开启加盟的品牌以借鉴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近期博裕接连出手。在星巴克之前,博裕上月刚刚斥资百亿“买”下了中国高端商业代表北京SKP,持股42%-45%,成为其重要股东。而在今年8月20日,博裕也盯上了智能穿戴设备领域,参与了致敬未知科技Pre-A轮融资,后者主要从事AR科技产品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

 

有熟悉投资的资深人士认为,这一系列动作,可能意味着博裕对于中国整体经济大盘的新趋势预估,以及对于北上广深高净值人群未来前景的看好。“一方面是对于新技术的看好,另一方面是对于新人群消费潜力的看好。从更长远的视角看,眼下可能是抄底的周期性机遇期。”

 

图片来源:天眼查


星巴克为什么选博裕?

 

130亿美元估值,是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。这由三部分构成: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、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,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。

 

虎嗅了解到,根据协议,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%股权,星巴克保留40%股权,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,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。基于约40亿美元(不计现金与债务)的企业价值,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。

 

实际上,从今年2月开始,美国KKR、香港方源资本及太盟投资集团(PAG)以及华润控股、美团、高瓴资本、凯雷投资、信宸资本、春华资本、博裕资本、红杉中国等被传正式加入竞购星巴克中国业务股份的行列。

 

当时的星巴克正被各种“绯闻”缠身,先是宣布全球裁员,后是中国区业务传言被卖,员工在社交平台称“星巴克开始查监控开除人”等等,经历了一场场风波时刻。

 

但,今年7月份之后,星巴克明显开始对外“直面”现实。

 

先是在7月30日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业绩会上,首次主动证实星巴克可能出售中国业务事宜。当时星巴克表示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,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,强调“任何交易必须符合星巴克的利益。”

 

今年9月初,凯雷集团、博裕资本、红杉中国、春华资本、殷拓集团等五家机构进入星巴克中国业务决赛圈,被外界纷纷竞猜。

 

在笔者看来,星巴克之所以选择博裕,除了上述提及的投资布局外,还看中了博裕在中国市场拥有深厚的人脉网络、良好的政策理解力和市场洞察力。它强在于,更懂中国游戏规则,是本土根植中国的代表,能为星巴克带来其在政府关系、门店选址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深厚资源。

 

有相关人士认为,博裕不是给钱就走的财务投资者。他们会深度参与,利用自己的资源为星巴克提供实质性帮助和赋能,这或许是博裕能赢得这笔交易的关键。引入本土股东,也意味着未来,更多决策权会更多下放给中国团队,星巴克能够更快响应市场变化。与此同时,与强大的本土资本方深度绑定,意味着共同承担市场风险。

 

在二者完成“联盟”后,一个明确的机会,是下沉。

 

星巴克董事长兼CEO倪睿安(Brian Niccol)表示:“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,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、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。我们将和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努力,打造卓越的伙伴(员工)体验与世界一流的顾客服务,携手谱写星巴克在中国发展的全新篇章。”

 

对星巴克来说,2万家门店的目标意味着其必将向更下沉市场谋求增量。截止2025财年底,星巴克中国门店共进入1091个县级市场。在第四季度新进入47个县级市场。但环顾眼下,根据窄门数据,瑞幸咖啡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超过2.7万家,库迪咖啡已超过1.4万家。

 

以及,星巴克中国急需转型的燃料。

 

虎嗅了解到,星巴克中国过去两年正在全力推进数字化升级和门店升级。这意味着星巴克中国需要接连不断在“基础设施”上投入真金白银。博裕的加入,显然部分解决了星巴克中国转型加速时的“燃料”问题。

 

不过考验是依然存在的。

 

整个中国咖啡市场,过去两年都在经历洗牌潮。大量品牌为了控制成本,开始大规模启用兼职咖啡师;多个知名头部精品咖啡品牌,陷入经营困境。而隔壁茶饮的“内卷”,正在让咖啡、茶饮共同面临“有限腹容量”的激烈竞争。

 

在这个关键节点,星巴克中国给世人的形象正在从高端、品味,变得“性价比存疑”、“年轻感存疑”。它急需一场“断舍离”般的换代升级。


#虎嗅商业大消费编辑柳柳,关注消费商业,行业人士欢迎交流加微信:ST-L105,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[email protected]